Cubo AI 長期關注照顧者在育兒日常中的真實需求。這次推出的 「照顧者風格測驗」,並非以曝光為主要目標,而是希望用一個輕鬆的心理測驗,讓爸媽、阿公阿嬤與各種照顧者,都能更認識自己的照顧風格,重新看見家庭分工中的默契與差異。
為了讓更多使用者能以熟悉的語言體驗測驗,他們一次打造了中文、英文、法文與日文四種版本,並設計出八位個性鮮明的 3D 照顧者角色。雖然專案因外部事件而提前停止推廣,但在短暫上線期間,這些暖心又可愛的角色依然成功讓許多人第一次以心理測驗的方式接觸到 Cubo AI 想傳達的照顧理念。
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創作過程與心得分享吧!
專案背景與靈感
能不能和我們分享,這個「Cubo AI 照顧者風格測驗」專案主要希望達成什麼效果?
我們當時想透過這個心理測驗,除了可以讓爸媽認識彼此的照顧風格,並因此可以更有默契的互相照應外,也可以讓其他例如阿公阿嬤的照顧者,也可以有很好的認識。並因此認識到 Cubo AI 的產品
你當初是鎖定哪些受眾,希望讓他們特別有共鳴?
我們鎖定的受眾主要是爸媽,但同時希望不僅限於爸媽
為什麼最後會決定用 OOOPEN Lab 來完成這個專案?
一來是製作預算有限,同時又要能夠發展成五種不同的語言。在開發上時間會曠日費時,在提案與思考時,發現 OOOPEN Lab 已經將大致心理測驗會有的模組從簡單到複雜的類型都有,且操作簡單,讓我們可以更專注在設計與題目想像上。
測驗製作流程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用「心理測驗模組」來製作?之前有做過類似形式嗎?
這是我們第一次做「心理測驗」相關的內容,使用該模組的原因,完全是符合我們的需求與想像。
在角色設計與結果配對邏輯上,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設計巧思?
我覺得很多 XD,例如能力六角形也和最終結果可以相對應,結果出現機率幾乎平均,然後還有很多 hashtag、人物名稱、角色的具象都和最終的結果以及內容有相呼應。
結果圖
這次專案翻譯成 4 種語言版本,翻譯或內容調整上有什麼心得?
整體還好,只有一些用語跟題目若不符合當地習慣,有做微調。但整體沒有更動太多,因為會牽涉最後出現結果的機率。
在 OOOPEN Lab 的功能裡,有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特別順手或好用?
我覺得可以直接上傳圖片的功能,非常方便且直覺,讓我們幾乎是沒有程式概念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設計出來。這點非常讚!
在製作過程中,有沒有用到 AI 工具?你覺得最有幫助的是哪個步驟?
幾乎全部的過程都有用到 AI 工具,從風格轉換成類 3D、結果機率的驗算、六宮格的彼此角色相關聯度等。
推廣方式與擴散觀察
你主要是透過哪些渠道來推廣這個專案的?
我們主要還是透過 Meta 的渠道做推廣。
當時有沒有設計什麼特別的推廣策略或內容?有搭配哪種 hashtag、KOL 合作、或是粉專貼文的延伸應用嗎?
Hashtag 就是活動名稱「家有神隊友」,KOL 有合作,但沒有特別做成大型的campaign,當時比較希望是長期活動,結合後續上市以及相關的後續效應,做推廣。比較可惜是後續發生了一些遺憾的悲劇,該專案上線沒多久就沒有再更多往下了。
多語言版本在推廣上,有沒有分別搭配不同市場的渠道或合作資源?
其他市場的細節比較不清楚。
有沒有觀察到跨同溫層的擴散現象?(例如不同年齡層、不同社群族群的回響)
主要還是以有照顧經驗的族群為主。
後續計畫與推薦
之後有沒有想嘗試的新主題或不同模組?
很期待其他不同的模組,例如多維度測驗,打破對心理測驗型態的想像
當初提案的另外一路,其實是想要類似繪本劇情開展,不同結局顯示不同的心理結果。但終究得要擇一,有機會很想嘗試看看。
若有機會給其他品牌創作者建議,你會推薦哪些製作技巧或流程?
我覺得是以終為始耶,先設計好最後的結果要有哪些東西,再回來設計所有的內容與風格,因為我覺得這當中牽涉很多選擇,如果沒有先有結果當作過濾器,會一直要重來 XD
最後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推薦一下 OOOPEN Lab?(我們可能會公開放在官網首頁)
沒有做過心理測驗?沒有關係,只要有想法,在這裡第一次你就可以當心理測驗大師!